首页

国产男奴

时间:2025-05-29 16:38:46 作者:设备混用 硒鼓留存 随意外印……这些环节都可能暗藏“小偷” 浏览量:92578

  记者从国家安全部了解到,涉密文件任何环节疏忽大意都容易产生失泄密问题,必须坚持全周期管理理念,从源头治理形成全过程闭环控制。相较于涉密文件的收发、传递、使用、保存、销毁等环节,源头制作上的安全管控更容易被忽视,出现失泄密隐患。

  设备混用危机

  文件制作过程中可能使用到的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通常情况均带有存储固件或模块,在使用过程中,会保存处理过的信息。一旦在涉密和非涉密计算机之间共用,就相当于破坏了涉密计算机的物理隔离,会将处理过的涉密信息“摆渡”至非涉密计算机上,造成失泄密隐患。

  硒鼓留存有风险

  硒鼓是打印机的核心部件之一,用于接收激光扫描组块发射的激光图像数据,通过静电高压的配合,将需制作的图文资料转移到纸上,实现打印输出。硒鼓内置的芯片可被改造用于存储打印过的信息,未妥善处置管理,可能会造成失泄密。

  随意外犯大忌

  相关法律规定,除在机关、单位内部印制涉密文件外,还可以选择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审查批准的定点单位印制。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极个别单位和人员,心存侥幸、贪图方便,将涉密文件、敏感资料就近送往自以为熟悉不会出问题的文印店印制,甚至在印制过程中未予以全程监督、及时清理文件资料,造成失泄密事件。

  管理不严有隐患

  个别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由于缺乏保密知识和敌情意识,存在随意摆放涉密文件、没有及时登记销毁印制废页、无关人员在场时依然印制涉密文件或文件制作期间擅自离开等情况,造成失泄密隐患。

国家安全机关提示

  制作场所要安全

  涉密文件制作场所要符合保密要求,一般来讲应在单位内部具有安全保密措施的环境内开展涉密文件制作,如确需外送,应选择有国家秘密载体印制资质单位,与其签订保密协议并监督执行。

  制作设备要留意

  涉密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等涉密文件制作可能用到的信息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应进行必要的保密技术检测。

  制作人员需可靠

  涉密文件的制作人员应为涉密人员,符合涉密人员基本条件并通过保密检查、签订保密承诺书,明确保密责任,接受单位保密部门监督。

  制作流程严密

  涉密文件制作应当使用涉密计算机和涉密设备,禁止使用非涉密计算机和设备起草、制作涉密电子文档,禁止使用低密级的涉密计算机和设备起草、制作高密级电子文档,并严格按照批准的数量制作,对制作产生的废稿、废页应当及时登记销毁。

  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广大单位及相关人员在日常制作涉密文件时,要严守安全底线,强化保密意识,提升保密素质,时刻绷紧安全弦。如发现任何危害国家安全、涉及文件失泄密的线索,可通过12339国家安全机关举报受理电话、网络举报平台(www.12339.gov.cn)、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举报受理渠道或直接向当地国家安全部门进行举报。

  (总台央视记者 李本扬)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西藏布达拉宫年度粉刷迎“美颜”

3月18日电 据水利部网站18日消息,目前,黄河下游地区已经进入冬小麦生长关键期,黄河水利委员会自3月11日起加大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全力满足黄河下游冬小麦生长关键期用水需求。

诺和诺德在天津启动无菌制剂扩建项目 投资约40亿元

加快形成服务学习创新生态圈。开放教育崇尚“城市有多大、开放大学就有多大”的办学追求,把大学办在社会之中、岗位之上、群众身边,也日益成为开放教育的共识。应面向工业园区、生活社区、创新先行区,在城市发展的各类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上找准定位、定向发力,构筑开放融合的自适应生态圈,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统整优质教育资源,增强教育科技能力,赋能学习型组织,重塑协同合作关系。既要保持战略稳定性,又要增强政策的敏捷性、灵活性,打造支持全面创新的开放教育体系,为服务教育现代化开辟新空间、展现新作为。

“高原明珠”贵州草海:从“向海而生”到“向绿而行”

双方指出,世界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南方”国家和地区新兴大国地位和实力不断增强,世界多极化加速显现。这些客观因素加速了发展潜力、资源、机遇等的重新分配,朝着有利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方向发展,促进了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国际公平正义。而抱守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国家与此背道而驰,企图用“基于规则的秩序”取代和颠覆公认的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双方强调,中方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系列全球倡议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吉林发行两书讲述历史和边疆沧桑变化

男单短节目比拼中,中国队唯一一位参赛选手金博洋状态不佳、发挥失常。他在比赛中两次跳空,最终以58.53分在40名参赛选手中排名倒数第二位,无缘自由滑比赛。

中国驻英国使馆举行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7周年招待会

在最新研究中,李微雪团队使用AI技术解决了这一困扰科学界近四十年的难题。基于多年积累,他们汇总了多篇文献中的大量实验数据,通过可解释性AI算法,从材料的基本性质出发,经过迭代式的数学操作构建了多达300亿个表达式,进而利用压缩感知算法,结合领域知识和理论推导,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建立了物理清晰、数值准确的控制方程。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